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43 点击次数:158
火焰山的风像滚烫的铁皮,吹到车身上发出细微的嘶嘶声。镜头里,两位穿着简洁的管理者站在测试车旁,一位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,另一位是启境汽车CEO刘嘉铭。地点在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地带,人们喜欢把这里称作车辆的耐力试炼场。极端高温、干燥与强紫外线并行,能把纸面上的优秀方案,拷问成现实中的通过或淘汰。对外界来说,这段视频意味着两件事:启境品牌自9月19日宣告启航后节奏快得惊人;广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汽车,正在把“落地”这个词往前推。
极端之地的选择,背后是车辆系统的真题
吐鲁番不是热度话题里的地名,它是所有热相关工程的宿命考场。电驱系统在高温下会进入过热保护,极端时可能打断加速;乘员舱需要空调在短时间内把舱内温度从“烫手”拉回到“可呼吸”;电池热管理更是一道关卡,既要抑制热失控风险,又要兼顾能耗与充电效率;至于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驾驶,更要考虑感知硬件、计算平台的热衰减与稳定性。在这里做联合标定,靠的不是口号,而是把每个热相关环节都“摁在地上做题”。古人云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对了一辆智能车来说,再贴切不过。
速度由何而来,流程驱动而非情绪推动
展开剩余85%启境的节奏,在两周时间里走过品牌发布、CEO任命,紧接着公开夏季测试信息,像是踩着一个既定拍点。这并非单点突击的偶然。早在2025年1月,广汽与华为的联合团队就已实现合署办公,并把华为IPD(集成产品开发)与IPMS(集成产品营销)整条链路搬了进来。IPD强调以用户场景为起点,从需求洞察到产品定义、研发与验证,形成闭环;IPMS则把营销与产品同频推进,避免“研发闭门造车,上市手忙脚乱”的老问题。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跨部门的并行协作与里程碑管理,于是“0延迟协同”便有了现实抓手——夏测不是研发的一次性事件,而是研发、质量、供应链、营销同步演练的节点。
智造与智能的叠加,如何在火焰山落地
若只看一天的测试,难以分辨背后是谁的手笔。但把镜头拉远,就能看到双重底蕴:广汽集团28年造车积累,沉淀在车身结构、安全技术、品质控制与供应链管理;华为则在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电子电气架构、感知硬件与系统集成上长期投入。启境承接的,恰恰是“智造 智能”的合力——整车企业的制造纪律与科技公司的算法与架构优势,在极端温度的共同坐标系里寻求平衡。一个典型取舍是,热管理策略的标定既要顾及驾驶性能的连贯性,又要让智能驾驶域控与传感器有足够的热余度,不能因为几次高强度加速或暴晒停车,就让系统频繁降级。
高温三问:性能不中断、舒适不妥协、安全不打折
普通用户最直观的夏季焦虑,其实就是三件事:
- 加速到底稳不稳?电驱系统是否因过热保护而出现动力“掉线”;
- 舱内能多快凉下来?空调与座舱热管理能否在几分钟内把体感拉回舒适区;
- 充电安不安全、快不快?在高温场景下,电池与充电系统如何兼顾安全冗余与效率。
这些看似“使用层面”的小点,实则倒逼系统工程的整体调优。启境把这三问带到吐鲁番,某种意义上是在给将来的口碑预做答卷。因为高端智能车的承诺,离不开日常场景的可验证性。
管理者站到热浪里,是一种态度
不少人注意到这次测试的一个细节:两位CEO不在会议室里看报表,而站在测试车旁看数据、听标定反馈。这在传统车企并不常见,更接近科技公司“管理者下场”的风格。把决策者拉近实测现场,减少中间层的信息损耗,让“问题定义—策略选择—资源切换”的链路更短,这恰恰与合署办公、IPD/IPMS的流程理念同频。把一次吐鲁番夏测当作协作机制的实战,也就顺理成章。
吐鲁番与实验室,哪一个更像真相
实验室可以精细地复现实验边界,优点是可控;吐鲁番的优势恰恰在于“不可控”——太阳、风、地表辐射、昼夜温差,都给各类算力平台与热路径出难题。智能驾驶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,涉及摄像头热噪声、雷达功耗管理、域控制器降频策略等细项;智能座舱要在烈日暴晒后快速恢复触控与交互响应;车内外传感器的标定要考虑热漂移。把这些问题都放入自然场景,才能看清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真实边界。
从问界、智界到启境,华为智选车路径的下一步
如果把华为参与的汽车合作看作一张棋盘,问界与智界已经树立了两处坐标。启境被外界视为“继问界、智界之后”的又一重要落子。区别在于,这次与广汽的联合,强调从研发流程、组织方式到营销体系的深度耦合,而非单纯的技术与制造方“分段合作”。这意味着在车型生命周期的起点,就把软件、硬件与制造端的关键矛盾放在一张桌上讨论,减少“后期修补”的成本。这种路径,一旦在首款车身上被证明可行,就有机会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。
时间窗口与市场位置:2025—2026年的答卷
在高端新能源市场,技术迭代的速度与品牌心智的建立几乎同频。启境一边推进首款车型的测试进程,一边酝酿渠道建设与营销预热,目标是抓住2025—2026年这段新一轮结构性机会窗口。对这个区间的判断并不玄学:用户对“技术可靠、品质过硬”的早期认知至关重要;另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软件持续迭代能力,将直接决定后续口碑曲线的斜率。如果说问界、智界已验证了部分模式,那么启境要在高端智能车细分中“占一席”,关键在于以极端场景背书基础可靠性,再以协同效率拉高产品节奏。
体系的硬骨头,终归要在现场啃
所谓“0延迟协同”,听上去抽象,落实在吐鲁番却很具象:热管理标定需要研发、测试与供应商在现场快速迭代;智能驾驶的策略微调要求感知、决策、执行链条同速响应;营销与品牌团队则要从实测中提炼可解释的用户价值点。这正是IPD与IPMS在一线的真实模样:用里程碑把跨域团队绑在同一张时间表上,以客户价值定义优先级,而不是以科室边界划线。
广汽与华为,两个传统不相同的优势如何接缝
与很多“技术方 制造方”的松散合作不同,启境强调的是嵌入式整合。广汽的“品质护城河”来自长期的制造管理与质量体系,把大量看不见的细节变成可度量、可追溯的过程;华为在算法、感知硬件与电子电气架构上的积累,则把软件定义汽车的“脑”与“神经”织得更密。合在一起,才能在火焰山这种边缘场景里,既保证车身与三电的可靠性,又让智驾与座舱保持长时间稳定运行。换句话说,只有当“智造”和“智能”在同一辆车上同时过关,用户才会把“高端”二字叫出来。
用户关切的细节,如何被写入产品基因
很多消费者不关心热应力、功耗曲线这些工程语言,他们只在乎“开起来顺不顺、吹出来凉不凉、充电安全快不快”。但工程师明白,这三件事背后,是系统层面的数十个参数与上百次回环测试。启境把焦点放回这三类刚需上,是对市场直觉的尊重,也是在为品牌争取最朴素的信任度。在吐鲁番一次次反复中,驱动策略、风道设计、冷媒回路、域控降频阈值被不断拿起来、放下去,直到在性能、舒适与安全之间找到稳定的交点。
行业纵深的隐喻:一场夏测,不止是“耐热”
当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温两个字上时,真正的故事是协同效率的再造。启境从两周内完成品牌发布到公布夏测信息的节奏,显示出组织运行的低摩擦;自2025年1月合署办公起,IPD与IPMS把需求、研发、测试与营销打通,让“信息走廊”变直。把这一切放到火焰山的烈日下检验,既是对产品的考问,也是对体系的复盘。因为只有在极限条件下,组织与流程的短板才会快速显形。
未来图景与当下分寸
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时,任何一次公开测试都不只是“秀肌肉”。启境的做法,是把“华为技术 广汽制造”的双重背书,转化为强烈的可见信号:高层亲临、极端场景、流程并行、结果透明。这对用户建立“技术可靠、品质过硬”的初始认知有直接帮助。能否在2025—2026年拿到高端新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,仍要看量产车在真实使用中的口碑曲线是否平稳上扬。夏测这一步走得坚决,至少显示了一个态度——愿意在最难处,把最核心的问题当面解决。
火焰山下的回答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把器磨利,需要烈日,也需要耐心。启境把首款车型带进吐鲁番,既是技术验证,更是协作机制的演练;靳玉志与刘嘉铭站到热浪里,向行业释放的信号并不含糊——高端智能车要的不是漂亮的PPT,而是经得起火与光的长期照射。等热浪退去,留下的如果是一台在极端条件下也能稳稳行驶的车,一种“智造 智能”的深度融合模式,也许就会在中国汽车产业的深水区,真正立住脚。
发布于:上海市上一篇: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0.41元/公斤 较前一日下降0.2%
下一篇:没有了